门窗知识详解-三维家
如同诚的境界一样,仁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心理合一的本体境界。
既没有对象认识的局限,也没有语言指称的区分,这就是天府,即天然府库。凡有待之心都是成心而不是真心,只有无心之心才是真心。
他虽然说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9]这类的话,但那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谈。[33] 解者多以为这是从正面说的,即赞成以有知知者,反对以无知知者。这是语言固有的局限性:它是有限的、相对的。但这并不完全是无差别境界。为了实现心灵的超越,进入自由境界,庄子提出众所周知的两种方法,一是心斋,一是坐忘。
命运不可改变,但是人们对待命运的态度却有不同。存在主义所说的虚无是不存在,是真正的虚无,而庄子所说,则是心灵的存在状态,是没有任何阻隔与束缚的自由境界。这就是所谓的人类中心论。
在儒学中,天虽然不是上帝,但赋予人以仁性、良知,因此人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西方哲学、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哲学、文化,将自然界视为无生命的、死亡了的自然,其主导观点是机械论的、决定论的、还原论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只有人才是最优越的、最有价值的,自然界本身则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对人类提供资源,供人类使用。这才是人之所以为贵者。这是儒学的一个基本信念,与西方的二元论完全不同。
从宗教的立场来看,上帝是超自然的创造者,而上帝创造人,就是为了统治和主宰自然。自然界有超越的精神层面,这是儒家所承认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唯天之命,於穆不已[2],就是指超越的精神层面而言的
无修而修是无修的修行。庄子更以人处于自然状态为理想人格,把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称为真人、至人,高扬自然意识,强调自然意识是人们内在的真正精神。还说:佛性与无明俱自然。法融所讲的冲虚幽寂、虚空,作为道本,是说虚空为万有的本原,这和佛教般若空宗以宇宙万物乃至如来法身毕竟寂灭虚空的思想虽有一定联系,但其立论的角度、论证的重心和阐明的观点都是不同的。
三家心性论既各有特点又相互关联,要厘清其中一家的心性论思想都不能不关注其他两家,道、儒二家作为中国本土文化,心性论思想自然有很紧密的联系,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外来文化,在思想、哲理、语言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和中土都有差异,但印度和中国同属东方大国,又有很多共通的思想意识。道出于万事万物和日常生活,或者说,在万事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就能开显出道的意义和境界。二、自然与法、本性、自性、佛性 在说明什么是道这一问题时,与道概念紧密相关,道家还创造了自然概念。这种看法也可以从慧能门人的有关言论中得到佐证。
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据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载,慧能曾说: 七宝布施,等恒河沙。
这就是说,万物纷纭复杂,变化莫测,但各有其根,归根是静,是复命。《坛经》讲的人性、本性的涵义是指人自身本来具有的属性,也就是相当于道家所讲的自然。
僧肇的万物本空、触事而真的思想,也即有关道的思想,对后来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影响非常巨大。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一,把自然归结为众生的自性、本性,这就否定了人的外加性、外在性,肯定了人的内在性:对人的主体性的突出,也就会进而高扬人的个性,引发人的个性解放和对自由的追求。这就在心性理论上把人的个性与超越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结合起来,也在一定意义上调和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属性的基本矛盾,从而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超越的新归宿。(《老子·五十七章》)又说:我无为,人白化:我好静,人自正。亿劫修行,尽大地墨,不如无为之运,无碍之慈,宏济四生,大庇三有。
庄子还突出道作为人的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意义,并认为这是通过体悟而得到的。神会还把无明乃至一切法都归属于自然,即都是自然本有,自然如此。
何以故?一切万法皆依佛性力故,所以一切法皆属自然。于此可见,慧能有异于其他佛教宗派修持的禅法,并不是印度佛教的传统思想,而是渊源于道家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是直接运用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模式的鲜明表现。
竺道生和禅宗吸取道家的自然观念而形成的自性说,启动了佛教理论的深刻变化和思想的重大转轨。认为道、德之所以尊贵就在于万物以自然之道为常,即常自然。
能使学者还其天识,如黑而迷,仰见斗极。道家的道观念对慧能一系禅宗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道几乎是和佛、禅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他们的传法不能不考虑汉语的语言习惯和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他们的弘法不能无视中国的民风和习俗。法融还在空为道本的思想基础上阐发无心合道的心性论思想,对于道信、弘忍的东山法门造成了巨大冲击,并极大地影响了慧能禅宗,尤其是青原石头一系的思想。
无修而修必然是无得而得,不是为了得而有所得。后来,如道信的看净,弘忍的看心,神秀的观心,乃至正觉的默照都可以从老子的静观说中寻找某些思想源头。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日常。一、道与空、禅、佛 道是先秦子学思潮中涌现出的首席概念,也是中国学术史上最为核心的概念。
第三,对自然本性的肯定和颂扬,导致修禅极富中国特色的宗教实践的方式方法的形成。慧能《坛经》是禅宗奠基性的经典著作。
佛教在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首先是梵僧来华传译,这些梵僧往往在中国生活多年,逐渐熟悉了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梵僧甚至精通汉语。这里法、自然是佛性,而冥合自然是修行的方法和境界。无为是顺其自然,无所用心,不作人为的意志性努力。老子的道法自然命题,是道本自然的意思,自然即本然状态。
无碍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作人为的约束规范。常自然就是万物和人的常性,庄子也称为真性、常性。
法融吸取道家的道作为佛法的基本观点,又以虚空为道本,把道家的道和佛学的空融为一体,构成玄学化的佛教本体论。道家思想对禅宗学者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他以对禅宗心性论影响为重心,同时还为禅宗提供了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理论基础,当然,这不是说禅宗没有印度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继承印度佛教思想也是必然的,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主要派别,吸取儒家思想也是势在必行的。
禅宗的会道、达道,其实质是在主体心灵世界消除灵与肉、心与物、主体与客体、本性与行为、现实与理想的差别、对立,以实现主体性的无限发挥和精神的绝对自由。竺道生是最早把道家自然概念融入佛性内涵的佛教学者。